高密后勤办
 首页 | 部门介绍 | 后基新闻 | 通知公告 | 党建工作 | 报修平台 | 规章制度 | 下载中心 | 他山之石 | 后勤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跟进探析
2020-10-30 15:18 后勤基建办公室 

当我们步入了伟大的新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尤其是实时化大数据世界迎接了我们。“大数据”其核心特点是数据数量的海量性、数据类型的多样性、数据传输的高速性、处理和有效地管理数据的过程易变性、数据的质量真实性、数据来源供给渠道的复杂性。民族复兴,教育先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能够更快捷地了解师生需求,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校管理、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广大师生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1]。1990 年,Ken-

neth C. Green 教授首次提出了“Campus Computing”(信息化校园)的概念,并于同年开始了研究美国高校信息化的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信息化校园计划),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项目,项目的启动意味着高校开始跨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2]。于是,紧跟着“智慧后勤”的提出[3],后勤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4],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可以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的素质,可以节约高校后勤投入的成本,更新后勤管理观念, 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完善基础规划建设,加大后勤管理信息 化的资金投入[5]。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承担的后勤服务保障较多,经过20 世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虽然大幅提升,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劳动服务方式。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大量高端人才的引进,以及广大师生对生活质量、工作条件、学习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使高校后勤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逐渐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变。“互联网 +”、公众微信号、官方微博等已逐渐成为高校后勤与广大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服务平台。

2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通过走访了解到,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对信息化建设规划不足,支持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组织结构及配套的措施和政策,使得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推进或流于形式。由于大部分高校自身条件有限,信息系统软件只能借助信息化服务商作为第三方提供相关咨询与外包服务,缺乏对高校后勤管理的针对性。部分高校虽然投入较大资金进行网络硬件建设,但却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员工的使用也缺乏指导,导致信息化平台使用率不高。其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一项调研报告《451 所高校的调查表明:信息化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中指出:在问及“制约校园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82.7%的学校选择“资金”。可见,资金短缺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6]。其三,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或多或少还存在信息闭塞、各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了只针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块业务开发的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环境不同,导致系统独立运行性较强,因此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往往存在一定差异,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共享,数据无法同步更新,给后勤整体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例如,上级决策层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获得统计、对比,难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指导后勤管理工作。

3 构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对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科学规范,也是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依据。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规范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结合高校后勤实际及IT 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信息化愿景、目标和行动方案,方能对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中还必须包括能够有效、客观反映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早在2001 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就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各地区将以该体系为依据,制订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能够联系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际的评价体系,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第二,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管理。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要在高校后勤系统中营造一种领导重视、中层积极、员工参与的良好环境。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紧跟时代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统一维护管理全校信息化基础数据与设施,实现各部门数据有效共享,例如学生学籍信息、住宿信息、教务信息、财务信息等基础信息能够有效共享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广开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因为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资金不足、人员匮乏、经验欠缺等各种困境,单靠高校自主推进这项工作,效果势必不尽人意。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已于2011 年建立了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各地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该机构工作,成立相应的适合本地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机构,加强宣传,建立学习交流平台,探索出适合本地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案,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第三,开拓创新,采用新技术开发特色高校后勤管理体系。虽然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也不乏成功案例,例如陕西师范大学从1993 年开始起步,成立了后勤管理研究室,组建研究团队,初步搭建了后勤局域网,分管校长亲自抓、带头抓,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率先开发移动后勤 APP,成功将 PC 端转向移动端,目前,开发了智慧后勤云平台,并已成功转型,成立了西安启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四大业务板块(教育后勤、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物联网与节能)涵盖整个教育信息化。陕西师范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是建立在自身不断探索尝试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独具特色。因为每所高校的情况不同,其他高校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应根据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选准定位,明确切合实际的特色信息化建设方案,选用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系统架构,要不断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拓宽新服务,创建适合本校发展的后勤信息化建设新思路。

4 结语

概而言之,在当今信息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依靠有知识、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的加入,通过对高校后勤现有的具体工作知识的整理、创新和开发,促进和实现知识的传输、共享,以及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来满足学生的现有和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4.

2.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12.

3.费云生.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 (3):57.

4.张锦武.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智能化管理研究[J].中国报业,2018 (4):91-93.

5.李凯,左登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2):157-158.

6.451 所高校的调查表明:信息化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J].中国教育网络,2011(12):21-22.

    作者简介:张丽娜198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文章转载自《科教文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后勤基建办公室